浅谈“敢担当”与“善作为”
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,其实很微妙。一方面,我们处于法治进一步完善的时代,法治的进一步发展,必然需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,于是针对公共管理者的问责机制是越来越完善、越来越严格。另一方面,我们处于经济模式全面转型升级的时代,经济的巨大变革同步需要政治体系的巨大变革去匹配,经济的改革侧重于利益分配体系的构建,而政治的改革比经济的改革难百倍、千倍,因为这里还有许多利益以外的事情需要去权衡。
今天的许多干部其实对“利益关系”已经有很明确的认识,所以,未来我们的公共管理最大的难点不是担心干部会贪图利益,最大的难度也许会演变成害怕犯错,害怕“主观上没错,但客观上有错”。
什么是“主观上没错,但客观上有错”?简单地说,就是主观上是善意的,想把工作做好,也没打算从中谋取什么非法利益。客观上,则可能受制于个人能力素养、受制于现实条件制约、受制于其他利益主体对改革的阻挠,最终导致改革失败、工作失误。也就是说,从结果论角度看,很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。于是,就有很多干部害怕改革,害怕去做有可能失败的改革,毕竟“做多、错多”,做的越多,错的概率越大。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,严格的问责机制,可能一次犯错,就可能会影响巨大。
也许有人会问,那能否降低问责标准?那也不行,如果降低问责标准,就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乱作为,对社会发展依旧不利。所以这里,依旧是一个大问题。
我认为,应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:第一个角度,提升公共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素养,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强调的“公共素养”,其实我们每个干部在学生时代学到的课本知识真的远远不够,执政之后,理应多多充电,尤其是学习一些实践性的知识,机关的培训应该不要侧重讲师的学术背景,应该侧重讲师的实际教学能力(尤其是口才、社会实践经验,比在象牙塔里的教学经验重要太多)。
第二个角度,那就是认清“现实条件”的制约,要针对性地制定好政绩目标,不可好高骛远,不可一蹴而就,目标要实际,时限要合理。不要逼基础干部短时间内出成绩,要给充分时间让他们循序渐进做好改革的工作。
第三个角度,那就是扫除“其他利益主体对改革的阻挠”,由于行政部门和执法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“各自为战”的情况,行政部门很多时候对某些“旧势力”、“旧力量”是没有太多办法的,只有执法部门主动参与,主动出击,才能为改革保驾护航。
最近,很多省份的执法部门深度打击农村村霸,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我高度拥护和支持中央这方面的整体布局,我认为此举为农村的很多改革铺平了道路。
上面三个角度如果都可以处理,至少很多干部就“敢担当”了。短期,其实就可以实现“敢担当”。至于长期角度,真的要加强公共素养的培养,实现“善作为”。